跨学科回应认知科学对哲学的挑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87)开题论证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2.03.15

2012年3月3日上午九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学者专家云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晓力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科学对哲学的挑战——心灵与认知哲学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开题论证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多个学科领域的课题组成员2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终身教授李其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朱葆伟应邀作为评委莅临会议,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和哲学院的领导出席会议并给与指导。
        开题论证会开始,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沃晓静处长介绍了人民大学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基本情况,对刘晓力教授成功立项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交叉门类的项目表示热烈祝贺,对课题组申请立项前期的细致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她特别对这一项目的跨学科研究、跨院校队伍构成、跨地域平台交流模式高度赞赏,并表示人民大学将为这一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各方面的保障。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对课题组表示祝贺;对刘晓力教授多年从事具有交叉性的哲学研究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并表示哲学院将对课题的具体实施和管理提供大力支持,更期望能借近年承担多个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在哲学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地位,探索哲学与其他学科跨学科研究的新模式。
        接下来课题组首席专家刘晓力教授从六个方面作了开题报告:①国际认知科学和哲学交叉研究背景;②国内相关研究现状;③解读何为“对哲学的挑战”,什么是“重大理论问题”;④研究框架、课题结构和拟突破的重点;⑤课题难点及可预期的创新点;⑥前期基础、组织保障和终期成果。
该课题是在国内外认知科学研究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项研究计划,是顺应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前沿进展的理论探索。在整合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跨学科研究力量的基础上,课题组的目标是,探索认知科学的发展对于理解当代哲学中重大理论问题的挑战与启示,同时为提升中国学者的原创性工作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做出理论贡献。课题首先基于对人类本性和认知本质的理解提出基本的认知架构,同时聚焦意识、知觉、行动、知识、道德、方法几大问题,具体回答认知科学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方法论上对哲学的传统和研究方法如何构成冲击,当今哲学应如何积极回应这些挑战,哲学在未来认知科学中的命运如何等问题。课题并不企图建构一套系统完整的心灵和认知哲学理论,而是以问题为导向,选取“回应挑战”这样一种特殊视角,建立在涉身心灵和延展认知的观念上进行一种反思性研究,分别在①本体论挑战:意识和意向性研究、②认识论挑战:知觉与行动研究、③知识论挑战:知识与推理研究、④伦理学挑战:道德和价值研究、⑤方法论挑战:方法论自然主义和实验哲学的价值和限度五个子课题方向上展开深度研究。
        刘晓力教授在开题报告中指出,这一课题第一次以系统的方式全面反思半个世纪以来认知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第一次正式提出认知科学对哲学的挑战问题;第一次立足涉身心灵和延展认知为基础的自然主义哲学立场对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的重大问题给予回应。因而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同时,本课题涉及的学科跨度大、前沿性强、预期解决的哲学难题多,这需要所有课题组成员真正通力合作、优势互补。课题组的另一个抱负是集中国家资源,依托重大项目平台,推进国内哲学和认知科学交叉研究的国际化。
近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及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一直致力于认知科学和哲学的交叉研究。课题组集中了一批国内这一领域的优秀学者,前期合作基础扎实、成果丰富。首席专家刘晓力教授与课题组的大部分成员都有着长期的学术合作。2003年刘晓力教授与其他领域专家联合发起“心灵与机器工作坊”,每年举办一届的“心灵与机器”会议,实质性地推动了国内哲学、逻辑学、计算机、语言学、心理学、脑与神经科学等领域学者在同一个共同体中的交流和问题研究,某种程度上引领着国内心灵与认知哲学的研究方向。课题组成员将在既有的学术组织的基础上平等交流、自由探索、大胆创新,进一步建立牢固稳定、充满生命力的跨学科学术联盟,为重大课题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刘晓力教授的报告结束后,与会的专家、评委们各抒己见,对这一重大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献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设性方案。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之一、中山大学朱菁教授对比分析了国外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历史上哲学与认知科学相互渗透的理论渊源、哲学家与认知科学家长期合作的成功案例。他对如何建设中国学者在认知科学哲学领域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建立不同领域间学者的学术信任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子课题负责人之一、厦门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专家周昌乐教授表示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建立计算模拟实验室的成功经验,全力支持课题组建设哲学实验室,并积极与哲学家们交流合作,探索实验哲学对哲学方法论的变革。子课题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哲学系徐向东教授强调,心灵与认知哲学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认知科学对哲学的挑战,也应反思哲学对认知科学的挑战;要审慎思考认知科学哲学中蕴含的各种方法论预设、要研究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和规范性的哲学观之间的关系、反思自然化哲学的潮流以及哲学自身的独立性地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刘嘉教授和周仁来教授也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对这一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提供了补充建议,他们认为心理学的源头是哲学,而当代心灵与认知哲学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实验证据的支撑,尤其在探讨意识问题和人类道德本质问题时,结合心理学对大脑神经机制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他们也表示要开放所在的实验室供课题组成员合作研究,促进课题组在跟踪一系列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建构有价值的哲学理论。
开题论证会特邀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李其维教授从心理学发展史的角度回顾了心理学和哲学的渊源,心理学研究要注重理论,有必要深入研究哲学对认知科学潜在的理论影响,哲学家也应该审慎地提出哲学问题和恰当地做出理论概括。课题组需要进一步研究涉身心灵、延展认知和情境认知等观念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具体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朱葆伟研究员一方面强调了这一重大课题对我国哲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期望课题组能把项目的实施真正变为我国跨学科交流的试验场,为哲学和哲学家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地位给出一个生动的范例,特别应提出我国学术共同体独特的哲学问题引起国际学界热烈讨论。最后会议特邀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做了总结性发言,他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立项论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刘晓力教授长期与跨学科领域专家进行合作给予鼓励。他认为在哲学主题由传统认识论转向认知哲学的趋势下,开展这样一项研究是适时而必要的。同时他还建议课题组要在注重学术前沿性的过程中,以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知识界普及心灵与认知哲学方面的重要理论,推动哲学理论的传播与进步。
         最后,刘晓力教授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对与会的专家评委以及学校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并将对各位提出的具有启发性、建设性的意见融入未来的研究中。她指出,这一重大课题的开展既是我国心灵与认知哲学界提升实力,缩小与国际差距的平台,也是我国哲学家能尽早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大环境,以整体面貌在国际舞台展示学术成果的良好契机。
        开题论证会在近三个小时的热烈讨论中落下帷幕。但与会的课题组成员、专家评委们仍就相关理论问题饶有兴趣地交流着。
        下午,在刘晓力教授的主持下,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以及部分成员召开了课题组的第一次例会。课题组专家们就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经费管理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共同拟定了一些具体的项目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课题组成员都深感责任重大,充满信心。大家表示要在今后的五年里扎扎实实、密切合作、顺利完成项目预期的各项研究任务。大家期望能够把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展现于国际高水准的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并且在中国学者中间形成一支有一定国际影响的认知科学哲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科学对哲学 的挑战——心灵与认知哲学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