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章学术论坛系列

吴玉章学术沙龙2019年第11期(总第102期)暨明德思想史论坛第七期(2019)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9.06.26

    6月25日下午,吴玉章学术沙龙2019年底11期(总第102期)暨明德思想史论坛第七期(2019)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204会议室成功举行。美国加州理工州立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善若教授作了题为《“文史哲”政治文化理论——从<春秋>讲起》的主题讲座,中国人民大学中外政治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广生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宋洪兵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丁凡副教授参与研讨并发表评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各院系和北京各大高校青年师生30余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在介绍本次论坛主题时,中国人民大学中外政治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广生教授指出,对基础性重大理论问题的思想探讨,离不开本国文明的经典文本,而经典文本的诠释和解读又与时代紧密相关。张善若教授在中国政治文化理论、政治话语和文本分析、知识方法等领域饶有建树,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张善若教授以《春秋》为题,定能启发我们共同思考如何以新的路径、理解作为文明“不刊之鸿教”的“经”。

                         

张广生教授介绍本次论坛

    张善若教授以她在美国学习、教授中国政治的亲身经历为缘起,指出政治文化和经典文本的诠释研究的初衷是理解、挖掘不同文明的政治在文化上的深层差异。今天的探讨主要是希望通过《春秋》与三传展现文本分析的方法如何转化为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要素的总结和再思考,其中,“文史哲”之间的诠释关系,是《春秋》和三传可以体现的中国政治文化的要点。首先,“文以记史”构成了文字与历史的基本关系,《春秋》以编年体纪事,将各国发生的事件“捕捉”到同一个维度,并基于价值判断作出书写,而三传则以不同方式对孔子的记述进行衍生性的再捕捉,这是《春秋》与三传捕捉事件、建立历史空间、并对历史进行再捕捉的方式。其次,“史以明哲”是在文字捕捉的历史之上、“推出”政治规律的过程,其中,可以观察到三种论证模式,一是在自主的政治领域中寻求规律,二是“清而婉”,即顺着孔子原意添加一些人物和情节、以增强原旨的力量,典型者如《左传》,三是“辩而裁”,典型者如《公羊》,即对《春秋》纪事作出立场鲜明的裁断和裁量式的解释。经由“史”向“哲”的推出,最后,“哲”又重新“塑造”文,孔子的书写和后人的再捕捉,成为一种以“人”为文本的主体、打开“道”与“圣”的诠释空间的关系。这个“文史哲”三轮滚动、螺旋式推进的形式,不仅能够为分析不同政治文化提供一个基础,更能启发我们进入政治思想发展的过程,理解中西政治文化的发生。

张善若教授作主题讲演

张善若教授的精彩演讲,引起了与谈人的热烈讨论。韩星教授就“道”“圣”“人”的关系与张善若教授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指出在与启示宗教对观的视野下,儒学在天道、圣人和人本的关系上的见解,是从文史哲理论入手思考文明比较的重要启发。宋洪兵副教授也对张善若教授以新方法触及经学的努力表示赞赏,同时指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生与经典的次第关系和“文”与“史”的关系,同样是文史哲理论面临的要点。丁凡副教授也结合自身阅读《春秋》和西方古典史学的心得,就中西文明比较根基上的问题和以方法沟通二者的空间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韩星教授发表与谈意见

宋洪兵副教授发表与谈意见

丁凡副教授发表与谈意见

    针对大家的感触和提问,张善若教授作了详尽的探讨和回应,在与会师生的踊跃交流中,本次论坛于晚间圆满落幕。

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