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12
时维九月,学子归来,金声玉振,人大新声。
为贯彻落实疫情常态化状态下复工复学的各项要求,服务“双一流”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献礼学校命名组建70周年,根据学校整体安排,科研处推出“求是名家讲坛”学术大餐,以求周周有话题、日日有新声。
“求是名家讲堂”计划自9月14日开始,每周一至周五晚18:00—20:00播出。首期共24讲。
参与方式:微信扫码参与线上直播
第一周(9月14日—9月18日)讲堂介绍:
第一讲: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主讲人:贺耀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出版著作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中国经济(日文版)》《共和国建设的高级工程师:袁宝华》《六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中国经济史(韩文版)》等。主要科研领域是中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以及新闻出版相关问题研究。
内容简介:回顾中国经济发展70多年来的历程,结合今年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从经济制度与道路、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引领新的全球化、人民生活水平和党的领导等方面,分析和论证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并为听众提供一个比较全面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宏观视角。
第二讲:疫情之后:迈向富有韧性的国家治理
主讲人:杨开峰,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美国Rutgers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国家特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现任全国MPA教指委秘书长,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等。目前担任SSCI英文学术期刊《公共绩效与管理评论》主编,中文学术期刊《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主编。研究领域为国家治理、行政管理、绩效管理等。
内容简介:新冠疫情既彰显了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弱项,这给公共管理学科提出了重大挑战。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在疫情防控上起到怎样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我们应该更科学地处理常态治理与非常态治理的关系,走向富有韧性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需要从八个方面对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和优化,丰富和发展公共管理理论,也需要在人才培养上进行调整和改革。
第三讲:论城乡中国
主讲人: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经系与土地研究中心及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农村部副部长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新)党委书记兼院长。其代表性论文有《土地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成长》,翻译著作主要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等。2016年下半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主要方向为土地制度与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城乡互动。
内容简介: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本研究揭示了乡土中国的本质以及城乡中国的特征,就如何实现从乡土中国转向城乡中国提出改革和制度路径。
第四讲: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创新
主讲人:毛基业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爱思唯尔(Elsevier)榜单中国高被引学者(2015-2018), 北京市教学名师,和国际信息系统学会中国分会(CNAIS)理事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是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重构、大数据应用和IT外包管理。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1985),麦吉尔大学(1989),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95)获本科、MBA、和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任教(1995-2002)。
内容简介:中国社会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也有数据显示中国的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超过30%。何谓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基于数字技术的商业创新有哪些趋势?数字经济时代的组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都缺乏精准、深刻的理解。本讲座将借用一系列案例回答上述问题,进而阐述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和基本特征、并深度解析数字化创新的内涵,以及未来的组织变化趋势。
第五讲:紫禁城:从皇宫到博物院
主讲人:章宏伟,浙江温岭人。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学博士。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院校兼职教授。负责故宫博物院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电视纪录片《故宫》(为总策划、制片人)。著有《出版文化史论》、《故宫问学》、《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故宫学的视野》,合著《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中国编辑出版史》等多部。
内容简介: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驱逐逊帝溥仪出故宫,是故宫博物院的肇始。冯玉祥发动的这场政变被许多历史当事人称为“革命”,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延续。其实,冯玉祥的“革命”难以成立,他所发动的北京政变只是一场军人干政而已。只是历史上往往动机与结果分离,不管冯玉祥的出发点是什么,结果就是紫禁城后来因此被改建为故宫博物院。紫禁城这座昔日皇帝居住的禁区,变为人民百姓自由参观的场所,塑造了现代文明的一个样板,开辟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如今,故宫博物院以其特有的使命与担当为世界塑造出统一又多样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