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本土化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1919—1949)”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19.04.24

20194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海军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本土化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19191949)”开题论证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800会议室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吴付来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田洪,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出席会议。与会专家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奇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欧阳军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郑大华、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良书、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延敏、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萧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凤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淑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欧阳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董佳等。参加本次开题研讨会的还有项目课题组成员及校内外师生代表40余人。

 王海军教授开题论证会-.jpg

会议伊始,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付来首先代表学校和学院向全体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向课题组致以祝贺。吴付来副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重大课题,课题组从历史的角度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进行研究角度新颖、意义重大,对此,学校和学院都十分重视。他希望与会专家对项目多提意见,并期望课题组形成“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

 王海军教授开题论证会-2.jpg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田洪副处长代表科研处对课题组表示祝贺,对到场的各位专家致以感谢,希望课题组充分吸收专家建议。他同时对课题的后期开展提出几点希望:把握好研究节奏,按时完成研究计划;做好阶段性成果的报送;认真执行经费预算,并及时做好研究成果转化,顺利完成最终成果的出版,等等。

王海军教授开题论证会-3.jpg

项目首席专家王海军教授代表课题组汇报了课题的选题背景、总体框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等等。王海军教授提出,该研究项目拟对19191949期间反映中国本土化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主要历程、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过程中学术话语权争夺、中共在本土化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及本土化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深入挖掘该时期一批文化生力军在中共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初步构建本土化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基本历程与经验。

 王海军教授开题论证会-4.jpg

北京大学王奇生教授首先肯定课题设计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各个方面。并提出如下具体建议:一是厘清“本土化”的内涵和范围,把握好“中国本土化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进一步研究阶段划分问题,同时突出各个时期的重点与特色;三是明确研究主体,他认为,该阶段“中共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课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主体。

 王海军教授开题论证会-5.jpg

清华大学欧阳军喜教授对课题立项表示祝贺,并提出三方面建议。首先是课题分期问题,他认为,学术史的分期与政治史的分期不一定完全吻合,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分期。其次是史料收集问题,他以清华大学为例指出很多学科的学术史都是在大学中发展起来的,大学对学术史的关注更多,因此建议收集大学档案馆中的学术史资料。再次是关系界定问题,即必须处理好国共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本土和外来的关系等。

 王海军教授开题论证会-6.jpg

北京师范大学周良书教授围绕课题研究如何开展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第一,建议对标题中的“本土化”一词作一些说明或者限定。第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是课题需要回应的两大主题。第三,建议考察党的领导人对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贡献以及党的领导人与理论活动家之间的互动等内容。第四,建议引入个案研究。第五,材料收集除了要关注有意史料之外,尤其要关注“无意史料”“不经意史料”等。

 王海军教授开题论证会-7.jpg

首都师范大学黄延敏教授强调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出了如下几点研究意见。一是研究主体目前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较少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其他方面,究竟以中共还是中国为中心应予以厘清。二是“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初步成熟阶段”的分期有待进一步论证,应进一步研究学术史分期问题。三是资料收集方面可以报刊中的文章为中心,做专题化收集;同时还应注重收集领导人资料、教科书资料等。

王海军教授开题论证会-8.jpg

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对课题的下一步研究提出如下意见。第一,处理好时期划分与专题整理之间的关系,建议从中国本土化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入手划分阶段,或者以专题划分代替时期划分。第二,处理好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革命理论与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文本资料的收集和分类提供依据。第三,将课题调整和减负结合起来,调整包括平衡共产党、国民党、知识分子三支力量,马克思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三个学派之间的关系;减负即收集重大、标志性内容,抓主要内容,适当合并次要内容。

王海军教授开题论证会-9.jpg

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指出,19191949期间中国本土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有很多重大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因此围绕本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他同时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明确形成什么样的研究成果;二是明确划分标准,包括文本按照时间还是专题来划分的问题、三个阶段如何定性的问题等;三是明确主题,应从更长的历史阶段来考察研究主题,同时注意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任务进行衔接;四是明确主线,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线,但其他方面也应有所涉及。

 王海军教授开题论证会-10.jpg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教授向与会专家表示感谢,他指出,各位专家学者对课题研究的建议极为宝贵,这既是对课题本身的支持,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的支持。同时他还对课题的进展、目标、论证与调整、科研成果的推出等提出了建议和期望。

 王海军教授开题论证会-11.jpg

中国人民大学赵淑梅副教授提出,各部分资料有一定交叉,需要进一步整合;本土化之“化”的过程、主客体应该作为研究重点。欧阳奇副教授认为可多关注当时的教材,关注海外思潮的影响和本土化成果在海外的传播及其对学科体系构建的影响。董佳副教授指出,学者应该是本土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因此应该着意关注。此外,萧萍博士后从人文艺术的角度对课题研究中文艺学科的本土化建构问题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大华研究员以书信方式向课题组表示祝贺,认为课题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他同时指出,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子课题之间的交叉问题;此外还可注重考察该时期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在他看来,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是本土化哲学社会科学建构所以可能的前提,因此建议将“子课题五”中的第二个板块主题“20世纪初国人对西方文明的重新审视”改为“1919年前中国人对中西方文明的重新审视”等。

 王海军教授开题论证会-1.jpg

最后,王海军教授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对与会专家学者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诚挚感谢,并表示课题组会认真吸收专家意见,在修改和完善课题的概念界定、框架设计等基础上,尽最大努力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力争呈现优秀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