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就业突围:“替代与创造”如何平衡

发布时间:2025.03.07


4da2b5c28a3ea129a327897b5adae02.png

公共管理教授张琼、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周广肃、社会学院副教授朱斌、应用经济学院讲师董小琪、劳动人事学院讲师陈泽阳参与研讨,科研处副处长路磊主持会议。

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钱明辉致辞。

钱明辉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深刻嵌入社会运转的脉络,对就业和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冲击与重塑。本期青创汇聚焦“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变革:挑战与应对策略”,希望来自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青年学者,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多方面影响,并从专业视角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为国家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人大智慧。

张琼、周广肃、朱斌、董小琦、陈泽阳作交流发言。

a39582fba91c7fb1c6c9d1e0353722b1.jpg

张琼表示,AI技术新范式正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持续颠覆性影响力,同时影响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对就业市场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劳动力需求侧,AI时代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布局和经济发展不再是单一平行线,“赢者通吃”挑战与“弯道超车”机遇并存。AI时代,劳动力需求凉热不均,市场不稳定性明显上升。“赶上风口”就业岗位和报酬可能迅速上升,“跌下神坛”时就业岗位需求和报酬可能大幅萎缩。

劳动力供给侧,AI时代将重新定义“劳动”与“就业”,重塑劳动者的职业选择、技能需求和工作方式。AI为个体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工作更加安全和高效。AI也带来了技术性失业和技能错配的焦虑,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行为模式,新型就业形式和雇佣/合作模式不断涌现。劳动力供给侧焦虑与期待并存。

AI时代,政府的角色要“拥抱机遇、兜底风险”。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站上“风口浪尖”,创造和把握多种机会;同时通过社会保障等举措将其对社会稳定的干扰降至最低。实现包容性增长,是AI时代政府最为重要也最具挑战性的角色之一。

AI时代,让所有人都上车,技术发展普及路上一个都不能少。AI技术淡化了岗位对体力的依赖和要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于能力的招聘和晋升,能够强化少数群体赋权和性别平等。

a79435a6faede4a42811d6b6a174c814.jpg

周广肃表示,自动化、智能化尤其是人工智能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将会对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现有大量研究已经关注到了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劳动就业的影响,认为影响效果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替代作用、互补作用和创造性作用三者的相对大小。在劳动力市场整体受到智能化影响的大前提下,不同行业由于规模经济程度、知识和技术密集度的不同,其被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自动化和智能化带来的异质性冲击会加剧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化和社会分层。低技能劳动者受到冲击后,就业机会缩减,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相对降低;而高技能劳动者面临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因此,“低技能、低收入”和“高技能、高收入”两个群体之间的分化会日益明显,经济不平等会加剧,并可能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因此,为了规避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应该建立有效的评估预警体系,并对劳动力市场中的相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以便减轻智能化可能带来的收入和社会阶层的分化现象。

图片

 

朱斌表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目前还不是特别清晰,只能参考以往关于技术与就业关系的大量讨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从来就有技术悲观派与技术乐观派两种观点。就人工智能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可能体现在工作数量、工作形式、工作质量等多个方面。

技术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大量新型工作,取代许多过去的危险工作,还可以赋能劳动者,使得劳动者的工作自主性更高技术悲观派认为,人工智能会取代更多工作,催生更多不稳定工作,灵活就业会越来越普遍,这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更大挑战;而且人工智能有助于去技能化、强化监管,削弱劳动者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最终,工作的不稳定、超时工作、工作-生活边界的模糊化、人机互动取代人际互动,都可能降低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人工智能到底发挥什么作用可能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关,是朝向替代性技术发展还是赋能性技术发展,而这需要国家予以引导规划。

8342dc38f1855f40ff69562b6fa8d139.jpg

 

董小琦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算力与数据重构了传统经济学生产函数,劳动要素正被新型技术要素冲击。

这一变革要求劳动力市场加速向三要素靠拢:算法替代基础决策、算力重塑生产效率、数据重构价值链条。在此背景下,文、社科人才需通过三向融合构建竞争力:算法协作层面,将法律伦理、社会公平等价值注入AI系统,开发算法审计、算法可解释性等新兴岗位;算力支持层面,运用政策分析能力优化技术攻关激励机制,参与算力基建的制度设计;数据优化层面,通过文化解读与社会调查专长提升数据标注质量,主导训练数据的价值挖掘与偏见修正。

教育改革需同步推进三项转型:建立动态知识更新机制,将AI伦理、数字治理等纳入核心课程;构建深度交叉培养模式,开设融合课程;强化人文关怀嵌入冰冷算法,让算法有温度。通过算法,算力,数据要素与人力资本的结合,文、社科人材才可转型为AI——既理解技术底层逻辑,让人工智能为己所用,赋能文、社科相关工作,又能将社会公平、文化延续等价值赋能人工智能,最终在技术冲击下实现从劳动替代对象到引领技术的先锋。

7a47ec0507f09c6dc4eae0e93a4bb24d.jpg

 

陈泽阳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劳动市场,标准化技能岗位加速被替代,而创意性工作则进入人机协作新阶段。在制造业、零售业和银行业等领域,机器人和智能系统大幅减少人力需求,例如特斯拉的“无灯工厂”、大润发的自助结账机、银行的智能柜台等。然而,创意产业如广告设计仍依赖人类的判断力进行修改和完善。这种替代与协作的二分法正在重塑职业生态,各行各业对初级岗位的需求下降,入行的门槛提高,尤其是应届生因缺乏经验而面临更大冲击。教育领域也面临AI的深远影响,学生广泛使用AI工具完成作业,但有研究表明AI依赖可能导致拖延、记忆力减退和学业成绩下降。AI原住民需要学会在信息爆炸中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过度依赖技术,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研讨交流环节,《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编辑李振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杜心蕾围绕主题与发言嘉宾进行了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