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青年学者如何加强基础研究?——青年创新汇客厅(第6期)举行

发布时间:2024.12.29

78e361f3f9bcb8ed639c7bba87ec74e.jpg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明琨、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人口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李龙、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仲浩天、应用经济学院讲师李芳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白天鹏、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孟璐参与研讨,科研处副处长路磊主持会议。

科研处副处长钱明辉致辞。

钱明辉表示,科研处聚焦服务青年人才创新,推出“青年人才库、青年创新汇客厅、青年项目资助、青年成果评价、青年人才宣传”五维联动的战略举措。青创汇活动作为枢纽、充分发挥了服务青年、引导青年、赋能青年的重要作用。本期青创汇将聚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探讨如何加强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服务党 和国家重大战略,立足中国、面向国际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

  陈明琨、何天平、李龙、仲浩天、李芳华、白天鹏、孟璐作交流发言。

陈明琨表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一是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古今中外的宏大视野从国家、民族、世界、文明、社会主义、人类发展等多重叙事进行综合考量。二是要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着力,以“两个结合”为方法论,以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本质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三是要聚焦基本问题、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系统提炼总结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深入回答中国具体实际问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四是需要处理好自发与自主、自觉与自主、自信与自主、自强与自主、自主与开放之间的关系。

 

  何天平表示,自然科学解决的是“卡脖子”问题,社会科学解决的是“卡嗓子”问题,后者当然不是“无用”“无学”,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其实更体现其关键位置和价值。社会科学作为一门解释世界的学问,理所应当地要在鲜活的经验素材中触碰到理解社会和人的线索:要重视经验,但也要保持与经验的距离,尤其是批判性距离;要关注变化,但更要从变化里抽离出不变的本质;要基于现象,但同时要找到理论对话的空间。这也提醒我们青年学者:一是要重视基础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从来不是无根之水,如何从纷繁的现象里揭示出本质的观念,这是社会科学存在的意义。二是要重视规范性研究,如杨保军老师所说,不仅要重视在理论层面“发明”概念,更要在实践中“发现”概念。这离不开规范性研究的支持。三是要重视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尤其是基于标识性元概念的知识图谱勾画,以此来解决理论创新的问题、学科主体性确立的问题。

  李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实际上为我们在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推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指引了关键的方向。一是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应当切实加强实地调查研究相关工作,在紧密对接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社会实践当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寻求回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的依据,寻找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素材。二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当切实提升学科交叉研究相关能力,在紧密对接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学术交流交融当中,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未来要借助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对中华优秀传统婚姻家庭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阐发,在学科交叉研究中丰富中国老年学和人口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核。

仲浩天表示,中国社会的生动实践、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自由开放的学术交流,共同构成了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优势。在构建这一体系的过程中,青年学者应当深刻认识到“知己知彼”的重要性,既要深入了解本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与现实需求,又要紧跟国际学术前沿,把握全球知识体系的发展动态,扎实做好基础性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利用和开创多种渠道传播知识(如建设国际期刊),推动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作出贡献。

李芳华表示,经济学的发展深深打上了“西方”的烙印,这也使其成为最需要思考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科之一。首先,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经济学的“方法”与“理论”。前者主要基于数学模型和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的工具,而后者则是在模型基础上,结合西方国家的基本情况设定假设、推导结论,并通过西方数据验证所形成的适合西方语境的“理论”。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着力点应放在理论层面,而对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掌握则是必要前提。唯有熟练掌握这些工具,才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在国际经济学理论的讨论中占据竞争优势。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宝贵社会实验”。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丰富和完善全球知识体系的重要契机——中国的,亦是世界的。

白天鹏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不仅关乎到中国的学术独立和文化自信,更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石。中国经济史,作为研究历史上各时期经济运行、机制及绩效的学科,对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史脉络,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价值。而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一是需要把握经济理论和基础历史的关系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分清主流支流;二是要把握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立足于世界文明大历史观深入分析中华文明经济发展对世界的重要意义;三是需要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系问题,具体研究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实践;四是需要深刻理解学术研究与中国未来发展面向的关系,基础研究更应该从现实角度出发,为未来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提供历史素材与理论支撑。

  孟璐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10日提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多次强调品牌建设。当前,中国品牌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但与之相适配的、具有中国国情特色的品牌理论及评价标准仍亟待建立。因此,开展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的中国自主品牌价值评估体系工作非常关键,需要重点纳入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禀赋,尤其关注老字号品牌。老字号品牌是经过时间萃取的品牌,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若能提炼其背后的知识体系,包括文化阐释、发展脉络等,将有力推动传统品牌在新时代焕新,提升中国品牌的文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 助力中国品牌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