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6
艺术学院教授张建宇、历史学院副教授张林虎、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加小双、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夏菲、社会学院讲师苏筱、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讲师王一楠参与研讨,科研处副处长胡恒主持会议。
科研处副处长胡恒致辞。
胡恒表示,在数智技术语境下,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活化面临新的机遇。本期青创汇活动聚焦“文化遗产的守护与新生”,邀请来自艺术、历史、社会等多个学科的青年学者,探讨以现代思维解码传统文化基因,期待能够激发思维碰撞,产出研究成果,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战略思考。
张建宇、张林虎、加小双、李夏菲、苏筱、王一楠作交流发言。
张建宇表示,“数字敦煌”数据库个案,阐释了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作为全球最大的石窟数字化工程,“数字敦煌”自2006年启动以来,秉持“永久保存、永续传承”理念,综合运用各种数字化技术已完成295座洞窟的数据采集和186座洞窟的三维重建与图像拼接。“数字敦煌”自2016年上线以来,已覆盖78个国家,累计访问量突破2300万次,成功推动敦煌文物的全球共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类共同遗产保护的典范”。
面对未来发展,建议在现有“石窟现状”(高清图像+VR漫游)板块基础上进行学术信息拓展,借鉴芝加哥大学“响堂山石窟项目”经验,增设“流散文物”“历史图档”和“文字题记”专题库,构建起“四位一体”的信息系统,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从“视觉呈现”向“知识再生产”转型,为构建人类文明数字记忆库提供中国方案。
张林虎表示,国家文物局和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共建文化遗产创新研究院的目标是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整合我校学术资源和国家文物局的实践经验,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政策制定的实践性相结合,聚焦当前遗产保护的重大议题,探讨新的思路,寻求新的解决方案。研究院以学术研究为根基的探索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开发体系,以国家智库为核心建设政策、法律、技术服务体系,以文化遗产联盟为依托构建国际交流体系。
文化遗产作为交叉学科,其交叉点应为人类文化遗存的保存与传承。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层次应以硕士研究生(尤其是专硕)为主,适当兼顾实践性强的本科教育,少量关于理论方法、文物保护的博士人才。建议更多的不同学科背景本科生通过科研项目的形式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领域,进而带动公众参与其中。
加小双表示,青年学者应当承担“守之以敬、化之以智、传之以心”的三重使命——既要以敬意守护文化根脉,也要以专业激活时代表达,更要以情感唤起公众共鸣。她以“北京记忆”项目、“北京童谣数据库建设”以及“数字人文课程”中的教学实践为例,展现青年学者如何通过跨学科融合、数字手段创新和公众参与设计,让文化遗产从“被保护”的对象转化为“被体验”“被讲述”的公共资源。
她强调,文化遗产的守护与创新从不是冷冰冰的技术操作,而是一项有温度、有情感的时代使命。青年学者应以自己的方式接住历史的接力棒,将中华文明的火种传得更远、更亮。
李夏菲表示,文化遗产活化是将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地融入现代生活,使其重新焕发活力。文化遗产不仅是过去的遗存,也是现代文化创意资源。文化遗产活化可作为文化外交的工具,通过现代方式诠释传统,降低理解门槛,保持文化独特性。
当代青年是数字革命中活跃的文化消费群体,他们通过互联网获取多元文化信息,尝试新兴文化产品与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化消费具有参与性和跨界性。在中国—东南亚文化外交中,文化遗产的活化通过盲盒、文创、电影、游戏等新兴形式,成为吸引东南亚年轻人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故宫、敦煌、三星堆被转化为青年喜爱的玩具和IP,通过跨境电商、线下快闪店、社交媒体等传播至东南亚国家,带动了对中国文化美学的认同,实现了跨国“软连接”。这与文化外交的“民心相通”目标一致,青年通过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共创,成为文化连接者,增进对彼此国家的理解和认同,使文化遗产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
苏筱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其活态传承模式、组织动员机制及媒介性保护措施等均具有示范价值。以京剧为例,通过数字沉浸式展演、流行文化改编等路径,京剧实现了传统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范式重构。从全球视野来看,“非遗”已成为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的战略性资源,其国际影响力依托文旅融合、多元主体协作及数字化转型得以显著提升。同时,围绕“非遗”申报的话语权博弈,亦折射出全球文化竞争的新态势。
面向未来,应以在地性传承为根基、以公共性参与为路径、以国际对话为平台,推动“非遗”保护从“抢救性存续”迈向“可持续活化”。通过激发社区内生动力、促进多元主体协作,“非遗”将深度融入社会治理体系,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文化基石。
王一楠表示,游戏作为融合前沿技术与交互体验的叙事媒介,正日益成为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平台。电子游戏将传统文化嵌入青年人的生活语境,真正实现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玩家不止是听非遗、看非遗,更是“置身”非遗之中。
发言结合《黑神话:悟空》在大漠黄沙中对陕北说书唱段充满苍凉粗粝感的演绎,以及《燕云十六声》中以“唐大历十五年”铜钱为线索展开的一段护送棉种的动人故事,生动展现了游戏如何激活文化记忆、增强情感共鸣。他指出,游戏正逐步成为连接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联通中华文明与世界青年的重要平台。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与创作的协同探索,推动游戏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更大作用。
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顾亚奇,历史学院教授王晓琨对五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点评,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生态,为青年学者带来多元方向的启发。
研讨交流环节,《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主任王赟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吴俊围绕主题与发言嘉宾进行了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