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的国际科研,青年这样说——青年创新汇客厅(第2期)举行

发布时间:2024.11.21

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执行主任陈跃国、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李越欣、法学院助理教授刘洋、人口与健康学院副教授吕利丹、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潘禹辰、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唐建军、国学院副教授汤元宋、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夏方舟参与研讨,科研处副处长路磊主持会议。

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钱明辉致辞。

钱明辉表示,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面对更加复杂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的独特作用,迫切需要有组织的国际科研力量。开展“有组织的国际科研”青年创新汇客厅活动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具体举措,是以有组织科研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实践,是学校面向2035从战略层面进行的科研谋划与布局。希望青年学者以本期青创汇活动为契机,产出高质量的有组织国际科研成果,为提升人大学术的国际影响力贡献青年力量。

陈跃国、李越欣、刘洋、吕利丹、潘禹辰、唐建军、汤元宋、夏方舟作交流发言。

陈跃国表示,科研国际化是推动科技发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保障。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在有组织国际科研上已经先试先行,未来要结合所积累的案例,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国家治理难题。希望学校围绕智慧治理应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合作体系,进一步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走向世界。在科研成果方面,希望学校建立健全多元化科研评价体系,立足中国、面向国际,加快合作开发智慧治理系统,在论文发表、人才培育、共建共享数据集和模型库等方面走深走实。

李越欣表示,有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要构建系统化的机制。充分利用学者求学和工作经历积累的国际学术资源,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支持高水平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保持与国际学术前沿的密切联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搭建包括课题孵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机构化合作平台。对于建立有特色的国际合作,要找准比较优势。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在研究视角、方法、数据资源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整合跨学科资源平台,推动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提升。将国际科研合作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共同应对发展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议健全多维度的科研评价体系,除传统的学术指标外,特别是在涉及全球性的重要议题时,充分考虑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刘洋表示,有组织的国际科研合作是学校在新时代的制度探索,应考虑到多种形式、多种层次。首先,国际科研合作要在传统方向基础上兼顾全球南方国家布局,既有通过国际机构平台的合作,也有双边和小多边合作,对于不同的合作议题应有不同的规划和支持。其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际科研合作不能局限于著作、论文等传统学术成果,也要关注实践意义上的合作成果,对于非传统性质的科研成果提前规划调研,设置合理的评价机制。最后,规划合作时应有明确的听众意识,建议区分学术合作成果投放平台,对于不同平台,有不同的规划和支持。

吕利丹表示,有组织的国际科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与国际学者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活动,在理论、实证等方面取得突破;也可以与国际机构和组织,比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合作;还可以通过世界大学联盟这样的组织召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同领域学者开展国际比较研究等。有组织的国际科研成果可以是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也可以是具有影响力的行业报告和国际比较报告,尤其是一些研究报告,借助于国际平台,可以取得很好的行业和政策影响力。建议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对国际组织委托的重要课题和产出的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报告给予一定级别的成果认定。

  潘禹辰表示,开展有组织的国际科研首先应建立跨国界的科研合作平台,吸引全球优秀科研力量,围绕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或社会挑战制定研究议题。其次,要注重机制建设,例如设置联合实验室、共享科研设施以及构建数据互通机制,消除地理和技术上的壁垒。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应当更加注重创新性和实际影响力,尤其是在国际合作的背景下。现有的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侧重于论文发表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也应重视科研对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实际贡献情况。建议增加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例如成果的社会效益、技术转化效率以及对国际科研合作的促进作用等。此外,可以引入更多国际同行评议机制,从不同文化和学术背景中吸收多元视角,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广泛性。

  唐建军表示,有组织的国际性社会科学研究应注重形成解释框架和一般理论来研究国内外社会经济现象,应注重解决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瓶颈性问题,应注重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政府决策中的转化应用。要通过创新科研组织运行机制、优化科研人员管理形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与跨国界、多学科、各类型的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构建国内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良好合作格局,共同孵育国际科研项目和合作研究成果,让有组织的国际科研有成果、有影响。

汤元宋表示,有组织的国际科研需要尊重国际学术规则和学术自身规律,持续与国际学界深度对话,与国际学界形成真正健康的学术共同体。中国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在国际学术平台上的交流要充分展现中国学术、中国思想、中国精神。有组织的国际科研要通过学术交流赢得国际学界同行的尊重,充分发挥有海外学术背景、有学术交流积极性的中青年学者的优势。建议进一步完善科研考核机制,将国际科研合作纳入相关科研评价标准体系中,优化国际学术交流审批流程。希望通过有组织的国际科研,培养一批深度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展现中国学者风采、引领国际学术潮流的青年学者。

夏方舟表示,深化有组织的国际科研,要利用“大项目”形成国际“大团队”,加强对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国际多边合作课题信息的获取与通知,积极推进构建实质性申报合作大平台。可以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大型国际组织构建学术网络平台,发起并构建有影响力的大型学术计划,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全球土地计划(GL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等,引领国际研究方向。建议优化国际合作成果署名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