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获得5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之首

发布时间:2014.06.17

6月16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全国共立项 3818项。我校获得53个项目,其中年度项目(包括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38项,青年项目15项,总立项数和分类立项数均居全国高校首位。这是我校十年来第7次高居立项榜首,同时刷新了我校年度立项数量的历史记录。

我校历来非常重视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组织工作,在基金各类项目上都保持了很好的发展势头。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累计获得社科基金各类项目643项,经费总额占全校文科纵向科研经费43% 。近10年来累计承担的重大项目和年度项目数量,均居全国高校首位;有20部作品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8种重点学术期刊获得资助,入选数量也居全国高校首位。

在整个项目体系中,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的获得对于在社科基金其他各类项目竞争中保持优势具有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我校一直把这类项目的申报组织作为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

深挖潜力、练好内功是我校在项目申报工作上始终坚持的原则。学校在每年的申报季组织项目申报培训,聘请权威专家讲授课题设计论证方法、资深项目负责人分享项目申报经验;利用吴玉章青年学术沙龙组织项目负责人交流项目申报、执行和完成的心得;充分发挥学院学术委员会作用,推行项目申报的学院初评制度,有效提高初评的学科契合性和建议针对性;通过项目负责人、学院、学校三级审核,对项目申请书进行文本形式和论证规范把关;……这些举措对于教师准备课题申报具有很好的指导和辅助作用,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海归”教师适应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规律和要求,使他们迅速成为学校科研事业发展的有效生长点;帮助申报失利的教师查找问题、调整方向、对症修改,提高申报质量和命中率。教师普遍反映,从学校的培训和辅导活动中获益良多,不仅当次课题论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申报和获得其他类型科研项目的能力也显著增强。

承担并出色完成一项社科基金项目对于教师个人成长、科研团队培育乃至学科建设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青年项目或一般项目,往往能够帮助一位中青年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获得同行的认可,为个人学术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据统计,我校近10年来承担社科基金项目的副教授中,60 %以上的教师已经晋升正高级职称,他们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方向和研究特色,其中的佼佼者逐步成长为本学科的中坚力量或学术带头人。一个重大项目的成功完成,能够孵化出一个学科互补、结构合理、合作默契的科研团队,发现并占据一个新的学术领域,直接推动所在学科的学术发展。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16个承担了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一级学科有8个学科名列第一,3个名列第二。一种高水平学术期刊的规范运作,不仅能够推动本校相关学科科研实力的提高,更能够为该学科在本领域内扩大学术影响、提高学术地位打下良好的基础。简言之,社科基金项目对于学校科研发展、学科建设、团队培育、成果转化以及科研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级别最高、分量最重的科研项目,其立项数量直接反映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也是学科评估、大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做好申报动员和组织是项目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第一步,今后学校将在加强过程管理、细化日常服务和提高成果质量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工作,将学校在立项数量上的优势切实转化为学术水平、成果质量上的竞争优势,为学校科研事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挥保障和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