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1.02
来源:《管理世界》2019年第12期
作者:尹恒、李世刚
作者简介:
尹恒,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地方财政和政府间财政关系;企业异质性结构估计及在财政、税收领域的应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
论文摘要:
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被视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高质量增长的主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19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国政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寄予厚望。
宏观全要素生产率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微观层面的投入产出效率,即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生产要素在异质性企业间的配置,即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思路也沿着这两方面展开。我们聚焦于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这一渠道,尝试回答如下问题:中国经济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宏观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有多大?
我们发展了一个结构估计模型,使用微观数据直接估计替代弹性(溢价)、要素产出弹性和企业异质性(包括企业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测量中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空间。我们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资源配置效率估计结果,同时将资源配置文献沿着“微观化”发展方向推进。
我们根据“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制造业数据发现,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空间巨大,约为140-170%。总体上看1999-2013年资源配置效率呈现轻微下降趋势:1999-2001年间行业平均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空间为143.73%;2008-2013年间行业平均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空间上升到169.59%。
结构估计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反事实分析和政策模拟。政策模拟表明:第一、旨在减少扭曲的改革政策拖延的时间越长,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激发的经济增长率就越低;在给定的时期内改革政策力度越大,激发的经济增长率就高。具体的,在未来10年内即使只释放出一半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空间,也能保证每年3.85%的经济增长率。第二、总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空间中的60%可以由消除地区内资源误置获得;40%可由消除地区间资源误置实现。换言之,中国资源误置中约40%可以归因于市场分割等地区(省)间扭曲。消除市场分割等地区间扭曲、实现全国统一有效的大市场,理论上能够提高约70%的总产出。
可见改革红利仍然巨大,应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缓解和消除行业内、地区间的各种扭曲,实现高质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