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12期
作者:陶文昭
成果简介:
陶文昭教授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文,是党的十九大闭幕之后在马克思主义重要学术期刊上最早论述新时代的理论文章之一。作者曾于2011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十多篇关于时代化的文章。作者2014年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想精髓研究》,在报刊发表相关治国理政的文章约有100余篇。作者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与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研究结合起来,以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结合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论基础比较厚实,现实把握比较准确。这篇文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也被评为第二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之一。北京市公众号“学习新时代”,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新的传播。
围绕着新时代问题,十九大后作者应邀在《北京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撰写多篇相关的文章,做过20余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讲座。十九大刚刚结束,作者在《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栏目主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卫星海内外传播,数千万人观看,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较好的社会反响。
论文的主要观点是:
一是新时代的性质。时代是一个常用而多义的词,必须进行细致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划分五种社会形态,诸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有时也称之为时代。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不是这样的关涉制度变化的时代。更进一步,每一个社会制度可以分成多个发展阶段,这些发展阶段有时也被称为时代,比如资本主义分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等。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也不等同这样的时代。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范畴之内的一个阶段。理解新时代,须臾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词。
二是新时代的标准。观察和划分时代有多种标准,理解新时代必须与其他一些常用的时代进行切割。不同社会制度的时代,是以生产关系的变革、执掌政权的阶级为标志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是以重大科技应用为标志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不是以这些标准划分的。时代与时代主题也不是一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中国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推动进入了新时代。
三是新时代的取向。新时代的新,意味着与过去不同。与过去不同有两种:一种是转折式,一种是飞跃式。不同社会制度的变革是转折,乃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历史性转折。而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是同一方向渐进变化所积累的跃升。新时代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新阶段、新世纪、新起点等,都是对当下发展方位的判断。既要讲好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又要深刻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将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起来。
四是新时代的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标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进入了新时代。
五是新时代的战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的历史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提出了一系列强国的要求。新时代围绕着强起来做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强起来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