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2019年第5期
作者:刘少杰
作者简介:
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社会学评论》主编。主要研究领域:理论社会学、网络社会学与空间社会学。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10余项,近年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1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十余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表彰。
文章摘要:
本文所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具有独特地位的学术传统,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就已经确立了基本立场、方法原则和理论构架的思想理论体系。无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增添了多少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保持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传统风格和理论特点。欲在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也只有在明确的概念基础上才能对其本质特点、学术地位和历史演化有清楚的认识。
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苏联、欧洲和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考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原则是被各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对待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理论指导的作用。可以进一步说,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之外找不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并且,不是在这个基础理论之上开展的经验研究,也谈不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学研究。并且,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理论,是在大量而深入的社会调查或经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不是远离现实的哲学思辨,而是在深入现实、观察现实和批判现实基础上的理论概括。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从实践出发,超越了实证社会学和解释社会学的两极对立,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最本质的特点。立足实践、从实践出发,就要在社会生活的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不仅要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定性,认识社会结构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研究社会生活的主观意愿,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理想和意义追求;不仅要坚持按照科学精神去发现和揭示社会历史运动变化的客观根据,而且还要发扬人文主义精神去关心人生困苦、追求人类幸福与解放。
总之,无论是在社会学的经典时期还是在社会学的当代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保持着旺盛活力和深远影响。并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影响不仅在于一些学术流派公开表明自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传统和思想观点,以致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至今仍在世界学术之林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持续向前发展的活力,而且还在于一些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明显分歧的社会学流派,也吸收或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实践原则、辩证思维方式和矛盾分析方法,在面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思考中,阐述了很多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深厚影响的新理论或新学说。